宿州学院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引领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路径选

徐向阳(1976-),男,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陈云玲(1970-),女,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宗教和谐是其中一重点发展方向,且对于和谐社会的稳定性产生支持作用。基督教在宿州地区发展时间较长,且对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基督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因素。但是如果缺乏对基督教发展的引领管理,实则容易造成负面的文化效应产生,反而不利于社会和谐。基于此,必须辨析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本质关系,才能顺理成章的完成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融合,并发掘其总体发展路径的可行性。为此,在总结和研究了 《宿县文化志》、《宿县县志》、《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等史志资料后,对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做如下分析。

一、基督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作用

(一)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从三方面积极发展。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发展。其三,是社会分工之后的和谐向往期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客观的发展规律,控制社会进程的有序性和时效性。构建平等竞争、友善团结、积极心态的社会文明。而基督教徒本身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识,证实完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群众价值取向基础,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更是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条件。而基督教追求和平,爱好和平,导人向善,珍爱生命的发展宗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贡献与支持作用。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也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路径之后,必然需要遵循中国历史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符合包括基督教信徒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宿州基督教的百年发展历史中,无疑适应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机制,且以自身的发展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诸多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宿州市基督教的发展速度很快,信教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宿州全市基督教信教群众人。设有基督教堂点581处,其中9处教堂,另572处为聚会点。基督教教职人员共计37人,其中有12位牧师,7位长老,18位神学院毕业的传道员。社会公益活动是传教活动的延伸,宿州基督教先后建立了教会学校、教会医院、教会农事部等公益机构,对于宿州人民既是社会生活的福音,也是美好愿望的期许。宿州基督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为宿州人民和基督教信徒带来的积极贡献,正是宿州基督教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关系的重要表现。

(二)基督教与社会和谐相支持

基督教在宿州地区的百年发展中,始终秉承了基督教教义,善导众生,造福社会、服务群众、护国佑民,这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做出的共同努力。

首先,建立基督教学校,是对于宿州地区教育事业的积极贡献,为和谐社会发展铺垫了开化群众的文化积淀,其促进了宿州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从宿州基督教历史发展脉络中可以发现,教会学校的建立将受教育机会普及到底层群众,且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例如,冯秀媛女士便有“宿城女杰”之称,其最早便就读于启秀女校,并于1926年担任该校校长。建国后冯秀媛女士再度出任泗县中学校长,为宿州教育作出巨大贡献。

其次,建立教会医院,是对于宿州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支持,为和谐社会发展奠定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初期发展条件。启秀女校毕业的学生汪培珍,后期在南京中华妇产学校毕业后回到宿州开设医院,为当地民众造福。冯秀媛于1945年出任民爱医院院长,救死扶伤、以德从医。皆为基督教教徒对于宿州地区医疗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再次设立农业部,对当地农业发展同样产生了积极的支持作用,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美北长老会农业宣教士,布克来到宿州地区之后,积极开展了农业部的相关工作,先后担任农业课教师,深入宿州农村开展调查,对宿州地区农业早期培育新品种,以及农业技术升级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出更多精通农业生产的信徒。

最后,宿州基督教除教育、医疗、农业等方面的和谐社会发展贡献之外,也积极参与了大量社会公益活动。建国前,宿州基督教便开办了灾童教养院,并向灾民发放大量生活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秉承积极的社会公益参与意识和精神,对青海玉树地震、四川大地震等先后捐款数百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支持作用。